第一組結論報告摘要
第一組在討論中同樣專注於民眾對於公民生活風險地圖的目的,特別是找出民眾的真實需求是什麼。他們提到的問題和關切可能涵蓋許多議題,如環境污染,或者是像「行人地獄」這樣的現代城市問題,這些議題分別對應到不同的風險情境,如路邊的垃圾亂丟,或者是涉及淹水資訊和交通事故的情況,還有空氣和噪音污染等環境議題。
另一個重要的議題是與焚化爐相關的問題,尤其是他們產生的異味,這可能會影響住在附近的民眾。這些都是民眾可能會關注的議題,而這些議題的多樣性則影響了他們在開發出來的網站或者是 app 中如何整合這麼多的資訊,以及如何客製化讓民眾可以快速的看到自己在乎的那個風險議題。
除了讓民眾知道如何使用這個app,他們認為更重要的是建立重要的溝通管道,例如利用里長作為溝通的渠道,讓居民能夠接觸到有力人士或者是能夠解決問題的管道。這樣,從感知資訊到建立管道,到最後採取行動的過程中,他們將以幫助民眾鋪路的方式來讓他們可以更無痛地去做到這些事情。
他們還提到了app的客製化,也就是根據每個用戶的情境和需求,提供他們所需要的資訊,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採取行動。例如,如果有人住在焚化爐旁邊,他們打開app時就可以看到他們最關心的信息。這種客製化的功能,將有助於提高資訊的易讀性和易用性,並真正符合用戶的需求。
第二組結論報告摘要
第二組的討論側重於公民生活風險地圖的使用和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這種工具來改進公眾的環境意識和行為。首先,他們認為需要明確界定公眾真正需要和想要了解的問題,並認識到資訊過多可能會導致混淆。因此,應該考慮與地區領導者如鄰里長合作,尤其是考慮到部分群體,如長者,可能無法輕易接觸到這個應用。
在資訊揭露的過程中,他們強調政府需要更科學的態度,並根據專家意見將議題區分為立即性問題和非迫切性問題,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此外,各部會的溝通整合和立場一致性被視為關鍵,特別是在揭露資訊後,以避免公眾對政府的混淆和不信任。
他們還提到了特殊的目標受眾,如兒童,強調將環境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行為。他們還提到了碳權的問題,並提出了創建一種經濟模式讓碳權在社會上自然運作,給予民眾參與的誘因。
此外,討論中還包括如何促使公眾參與環保行動,比如打掃社區,以及建立感情和身份認同感。他們也提出,需要賦予一些行為義務性質,比如環境教育的時間,同時給予情感誘因。最後,他們提出了關於家電能耗的想法,希望政府能與廠商合作,讓民眾更容易了解家電的即時和總體用電量。
第三組結論報告摘要
第三組的討論圍繞著風險的種類與類型,包括生活中各種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噪音、震動、輻射、紫外線、電磁波等。其中,有些風險具有急迫性,例如噪音和震動,這類風險可能會突然出現並在一段時間後消失。這些風險通常有其好發地點,並可透過熱點地圖進行呈現。
一些風險與城鄉地區有所差異,例如交通和行人安全問題,而其他風險則可能受天氣影響,如颱風過後可能導致水質變化。該組別認為生活風險地圖應具備幾個目標:幫助降低風險,提高使用者對風險的承受和認知能力,並使民眾了解風險可能出現的地方。
他們提到,民眾應該能反映出現在特定地方的問題,比如垃圾傾倒問題,並能夠請求政府機關進行相應處理。另一個關注的點是,不同族群在面對風險時的資本和脆弱性可能不同,這可能需要透過其他方式來處理。
在資訊公開方面,第三組認為公開檢測方法將有助於增強民眾對其科學依據的信任,並能提高公眾對這些方法的認識。他們亦強調了心理風險的存在,認為某些地區或族群可能較易遭遇到較高的心理風險。
最後,他們討論了風險地圖的推廣方法,如透過社區分享、資料平台,甚至與業務單位、廠商等進行合作。整體而言,該組別探討了風險地圖的多種潛在應用,以及如何進一步提升其實用性和覆蓋範圍。